有个家长的儿子上幼儿园了,开始很喜欢上幼儿园,过一个月哭着死活不愿意去。说’幼儿园小朋友总欺负他、有的小朋友不愿意跟他玩儿、吃饭没别人快、老师也批评他……所以讨厌上幼儿园。’一个男孩子怎么这点挫折都承受不了呢,真让人头疼。
让我们先听一听孩子是怎么想的。
“以前奶奶跟我说幼儿园特别特别好,老师会喜欢我,还说好吃的、好玩儿的都有,所以一开始我喜欢幼儿园。可到幼儿园发现根本不那么回事儿,什么都没有,家里我说了算,幼儿园根本没人听我的,也没人让着我。老师也不像奶奶、妈妈那样关心我,特别没劲。家里多舒服,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都得哄着我,所以我不喜欢上幼儿园了。
家长看自家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再看别人的孩子好像都很快乐、积极、正常,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觉得怎么就我孩子这样。
三四岁的孩子自省能力、承受能力都还非常弱,他生命中的人生体验中自己是中心,最重要,是一切的焦点。这时有突然变化,孩子当然会感受不开心。
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能承受挫折,因为别人家的家长可能很早就意识到不过度关注孩子,不会立即满足孩子所有需求,不放大孩子的悲伤,不会呵护孩子的某些不合理情绪。
如果家长很早具备这样的意识和做法,孩子去幼儿园前和上幼儿园后的过度会较容易完成。但如果家长从没有这样的意识,孩子上幼儿园后就会很难接受,因为这是他从没有过的人生体验,跟他是不是男孩子、有没有挫折承受能力没有关系。
自家孩子出现问题,家长自己觉得没面子。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坦然,心态上更加积极乐观一些,不要一下那么消极,家长面子重要还是孩子的成长更重要呢?
前面我说过孩子上幼儿园前和上幼儿园后,生活状态会发生重大改变,孩子需要一个适应期。在幼儿园和在家会有完全不一样的受关注体验,孩子心理上能否承受;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如果家长说“你就忍着点吧”、“跟老师告状”、或者“别那么不高兴,别人都这样”等消极回应,会让孩子更加迷茫。会因为一个完全没用的答案而更不知道该怎么做。
在孩子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家长要给予孩子更加耐心的交流和沟通过程。用引导性的语言询问孩子害怕上幼儿园的原因。
“是不是老师批评你了?、
“是不是你的好朋友有好朋友了?”,
“是不是小朋友有好玩的玩具不让你玩儿?”,
“是不是睡觉房间太热?”;
“饭菜不好吃?”
家长可以用上面这种封闭、引导式的问话方式来帮助孩子找到心中不快乐、痛苦的根源。儿童的思维逻辑整合性比弱,家长让孩子自已思考和整理内心感受,背后原因是比较困难的。家长要用封闭引导的方式弄明白孩子到底害怕什么,为什么难过。
其次要跟孩子说“如果是这样,你希望怎么办呢?”。让孩子在“你希望怎么办”的引导下,自己想些解决方法。家长给的解决方法可能都基于家长自身能力、认知面提出来的,未必都孩子要的。
关键点:家长定注意设置底线。孩子哭得惨,家长就说明天就别去了,先歇两天。一旦这样的先例出现,孩子就会知道如果他的痛苦达到家长不能承受的范围,自己想要的条件就会被允许。这是家长和孩子博弈的过程,家长一定要设底线。孩子是难过,但也必须要去,不能说因为难过,所以咱们就可以不去。
家长还应该对孩子进行保护。比如说“那个老师不喜欢你,妈妈和你一起给老师做个手工卡片送给老师,老师一定会喜欢你的。然后私下跟老师进行沟通,打消孩子认为老师不喜欢他的顾虑。
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面对恐惧,而不是帮助孩子回避恐惧。教会孩子直接面对不良情绪,而不是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得不到理解和宣泄。
内容来源自心理咨询师柏燕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