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回龙观社区网 > 观网亲子 > 亲子教育 > 正文

“别人家的孩子”是这样长大的

2014-11-12 00:42:03发布人:丹阳1009我要评论[1]


 高耸入云的履历令北大学子自称“学渣”


眉清目秀的北京高中生胥晓宇在同龄人中间有着世外高人般的名声。


在数学竞赛、物理竞赛的“竞赛党”们聚集的网络社区,人们在打听他的行踪。他被称为“胥神”,因为他“刷新了大神的纪录”。有人开玩笑说,出于对他的膜拜,跪到“双膝已毁”。


出于好奇,北京大学学生赵伟嘉上网搜索过这位中学生的资料,然后感慨:“苍天!要我们这些‘学渣’怎么活?”在当今的中国学生中,“学渣”是形容学业不佳的最新说法。


令赵伟嘉自嘲“学渣”的是,“此神数学、物理竞赛分数都达到国家队(的水平)”。


准确地说,胥晓宇那“高耸入云”的履历中包括,他先是入选了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中国国家集训队,集训期间坚持做数学奥赛题,其间请假参加国内数学奥赛获得金牌,因此又入选数学国家集训队。若不是规则要求不能同时参加,他可能会出现在两个学科的国际奥赛中。


因此,在2014年奥赛之前,“竞赛党”们一直在猜测他的选择。


最终,数学金牌的竞争者们少了一位劲敌。2014年7月,胥晓宇和4名队友赴哈萨克斯坦参加了第45届国际物理奥赛。一名加拿大队员碰到胥晓宇,立即客气地向他打听“认不认识胥晓宇”。得知当事人就在眼前,这位加拿大的同龄人说:“你在加拿大非常出名——尤其是在数学奥赛上!”


胥晓宇在物理竞赛中同样捍卫了他的名声:他在374名选手中获得了金牌第一名。


从小到大,胥晓宇都是那种因为成绩优秀而常被中国的家长们挂在嘴边的“别人家的孩子”。


他甚至从来没有考虑过升学的问题。在声名显赫的北京人大附中,他的各科成绩都是佼佼者,在将大半精力投入竞赛之前,他的学业成绩一直在年级前三,这意味着北大或清华任选。高二那年他获得国内数学奥赛金牌,进入国家集训队,被北大预录取。


今年高中毕业前,他的名字如约出现在北大的保送生名单里。从今年开始,教育部调整了高考加分政策,获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5项奥赛全国奖项的高中生不再具备保送资格,但国家队的集训队员例外。众多奥赛获奖者因此被卡在门外。胥晓宇当然在“例外”之列。


但他“浪费”了这个机会。在中国高考两个多月前,他接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通知,该校还愿为他提供每年4万美元的助学金。收到通知当天,是他18岁生日。


他觉得自己“运气不错”。普林斯顿面试他那天,他正在南开大学接受物理国家队集训,特地请了假。考官恰是一位天体物理学者。面试一开始,俩人就直接聊起了物理。


而“运气”是这位少年极少提到的事情。他迄今为止的整个求学生涯都伴随着无法取巧、无法仅凭运气来度过的激烈竞争。他小学三年级开始接触奥数,初中二年级接触物理奥赛,拿过的国内外竞赛奖项能列一长串。


2012年获得莫斯科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第一名后,他在一次颁奖会上发言说,这“应该也算是一个成绩”,但是相较于国际奥赛金牌,“可能连个零头都算不上”。



参加数学竞赛最初的动力是虚荣心,但后来更多的是求知欲以及乐趣


他并非自己选择了奥赛之路。跟很多孩子一样,最初他是被父母送去参加课外培训班的。不同的是,他找到了快乐。


如今,在他应约写给其他学生的建议中,就包括“不推荐报5个以上课外班,不推荐家长为了成绩威逼利诱”。他也不主张晚上10点以后熬夜学习,听说有人除夕之夜还在复习,他表示“很不能理解”。


但是,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胥晓宇强调,对奥赛不能“一棍子打死”,不能因噎废食。


高考招生中的奥赛加分取消了,但很多地区的加分政策中,“思想品德”仍是重要一项。他对此表示难以理解:与硬碰硬的奥赛成绩相比,这些加分项目更易为人左右。何况,竞赛对于将来的基础科学学习大有裨益。


他坦言,小时候参加数学竞赛,难免有一种虚荣心。但是到了中学,尤其高中以后,虚荣心仍在,但更多的是求知欲以及乐趣在支撑他。有些家长逼着孩子学奥数,以利于升学,这种现象肯定存在,或许还占了大多数。“大部分人不可能一开始就觉得数学特别美”。但是,兴趣不一定源于天生,可以是后天培养。自己受人夸奖的“自得”,成为学下去的动力,直到对数学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奥数题中,他有时会体会到“无比的喜悦”,生发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他的奥数之路也有过挫折。由于一次高中联赛没有考好,他一度连省级队都没能入选。读高中时,他曾想过,如果有一天自己进入国家队,可以算是一个成功。但是如果进不了,“也不能算是一个失败”。


“因为当我就这样坚持下去,当我终于可以勇敢地面对这一切,当我用坚持不懈的精神去面对数学,并且用全身心去热爱数学的时候,我觉得我就已经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他的想法接近于越南产生的第一位菲尔兹奖得主吴宝珠。吴宝珠也曾是国际奥赛金牌得主,在奥数竞赛中喜欢上了数学,高中毕业后决定以数学为业。最近刚刚揭晓的史上第一位菲尔兹奖女性得主玛利亚姆·米尔札哈尼,也曾是两届奥数金牌得主。


跟他们一样,18岁的胥晓宇已经想好,将来希望从事数学和物理研究工作。他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申请书上只填了这两个方向,“哪个也不舍得放”。


与此同时,多年来,国内众多高考“状元”最爱扎堆的是商学院。而胥晓宇“完全没有想过”去商学院。“说得自满一点,简直是对我数学、物理天赋的浪费”。他说,“我对那个没什么兴趣。从现在来看是这样的。”



学霸并非书呆子,不要放弃自己的爱好


奥赛拿到第一名,胥晓宇已经超出了他高中时代的“成功”目标。但他没兴奋多久。“还不是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吗?”


他认为,自己身上“必须承认”的一个缺点是,有一点自负。优点则是有自知之明,“知道在哪个地方可以自负,哪个地方不要说自负了,连自信都没有”。


在他看来,至少在数学和物理竞赛方面,他是“极度自信的”,但是,现在自己“还什么都不是”,要学的知识还有很多,何况还有很多知识之外的东西。


指导过胥晓宇的国家队教练之一、南开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张春玲并不觉得这名学生自负。她表示,胥晓宇数学很强,与物理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互相促进的作用。在国家队里,他表现得有思想,又善于与别人交流。


这个身高1.8米、戴着时髦的黑框眼镜的清秀少年并不是书呆子。他的课外生活比绝大多数中学生要丰富得多。


他从小学开始打乒乓球和篮球,初二时又学会了打桥牌,参加过北京市的一些桥牌比赛,自认桥牌水平算“二流中的一流,一流里的二流”。他喜欢科幻和武侠类小说,跟很多年轻人一样,他是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三体》的追随者。金庸的每本小说他都读过三遍以上。


“打桥牌或是看小说,都可以让人开动大脑,比如说打桥牌时,你要事先计算好整个打牌的局面,在进行的时候,需要脑袋转得快,想得多,这对学习数学物理的帮助是很大的。”他说。


即使在国家队集训期间,他也会忙里偷闲读小说。他还常去北大听课,除了数学之外,他喜欢北大的“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课。


在写给别人的建议中,他强调,上课时绝对不可看小说、发短信、玩手机或做作业,否则会导致学习基础不扎实、心态浮躁。同时,“不要放弃自己的爱好”。


就像初一基本学完初中课程、初二基本学完高中课程一样,胥晓宇利用在南开大学集训的时间,完整自学了大学物理基础课,感觉“应该也不是特别难”。他希望在大学前两年把本科课程学完。


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金轮法王对杨过的一句评语,他深以为然:“杨兄弟,你的武功花样甚多,不是我倚老卖老说一句,博采众家固然甚妙,但也不免驳杂不纯。你最擅长的到底是哪一门功夫?”


他认为,自己同时参加数学和物理两科竞赛、保持学习成绩、申请出国,所依赖的就是四个字:专时专用。


奥赛获奖之后,胥晓宇把留学之前的最后一个暑假,放在了辅导中学生上,在母校人大附中为学生们讲奥数课。


他喜欢“助人为乐”。他的学习笔记被很多人奉为“学习宝典”,就连外地都有人索取。他给很多人复印和邮寄过。


由于供不应求,他把今年参加国家数学集训队的作业扫描为电子版,存在网盘里供网友下载。他同时公布了一道数学题,谁解出答案,谁就知道了网盘的提取密码。


“不劳而获不是好习惯。”“胥神”半开玩笑说。

 

2014-11-15 15:23:51
学习室好事,可是大学出来的人大多数还是选择回家。找不下工作
    共 条信息
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