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回龙观社区网 > 观网亲子 > 亲子教育 > 正文

怎样避免养出一个“熊孩子”?——规则的边界

2016-02-25 11:10:11发布人:亲子小编我要评论[0]

这几天,贵州某“熊孩子”因为看电视被吵到,将施工工人安全绳割断,差点造成惨剧。几乎隔段时间就会有熊孩子的报道,之前有孩子模仿《熊出没》制造超级风扇导致骨折;还曾经有孩子玩“绑架烤羊”游戏造成其他孩子严重烧伤。

“熊孩子”是怎样养成的?

之所有会有“熊孩子”,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没有行为边界。

动画片里的暴力行为,懂得行为边界,有正常情感宣泄渠道的孩子不会想模仿;即使好奇,也会控制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比如通过语言、绘画或者假扮游戏模仿,他们可能用小石头代表要“烤”的羊,想象有一堆火……,孩子分得清真实和想象。

再说说这个剪安全绳的孩子。

觉得吵是个人感受,剪别人的安全绳是处理个人与社会冲突的方式。在这件事情里,个人感受和处理方式之间的轻重完全不对等。

还有哪些“熊孩子”?

有次见到一个五六岁孩子穿着鞋站在公交车座位上。且不说安全问题,穿鞋站在座位上,以后的人怎么坐呢?但站在旁边的父母对此完全没有任何异议。

以前还有孩子在公众场合大小便的讨论。孩子忍不住了,厕所很难找,这些都是理由;但是在这件事情上依然有另一条道路可以走,比如用纸或者瓶子接着,或者处理干净现场。

有次跟一家不太熟的人吃饭,他们的孩子10岁了,会不打招呼拿走我放在餐桌上的手机玩,而且坚决不还。

身边曾有孩子把妈妈的手机扔到水里只是想试试手机会不会坏掉。

  想说“熊孩子”的表现,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出一堆。

有能力遵守某些规则却不懂得遵守时,我们大概可以认为他是个“熊孩子”了。

为什么会养出“熊孩子”?

“熊孩子”出现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家长自己没有原则底线,所以看不到孩子的行为有什么不对。

上周带闺女看电影。因为是动画片,电影院里大多是带孩子来得父母。电影放映过半,一个孩子闹上了,开始声音不大,说“我要回家”,妈妈不同意。孩子于是声音越来越大,最后几乎是在电影院里大喊:“我要回家!”妈妈依然不同意。孩子终于嚎啕大哭,然而妈妈坚持看完动画片才带孩子离开。

妈妈希望孩子能够坚持看完,也许愿望是好的。但孩子的哭声已经违反观影规则,是对其他人的不尊重,在这种时候妈妈还做这样的坚持,她作为成人自己就无视规则,怎么指望孩子遵守呢?

孩子绝大多数不恰当的行为,背后都是父母纵容的心。有些父母想的是:现在都说给孩子自由,所以我要给自由,不应该约束他;有些父母想的是:他还小,不懂事儿;有的父母自己就看不到问题在哪里,甚至自己行为就不恰当。

作为社会的人,互相尊重就意味着存在边界。没有边界的自由不会长久地让孩子感受到自由,只会增加他们的不安全感,因为他们小时候没有学会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

怎样避免养出一个“熊孩子”?

建立边界。

有两种类型边界应该建立。

一种是各类行为规范,包括:

关注个体的,饭前洗手、餐后刷牙、按时睡觉,……;

社会规范,红灯停绿灯行,不能踩踏草地,……;

安全相关,使用安全座椅,不能玩插座,……,这点跟前面两点会有重合,但我依然会单独列为一项,因为它很重要,也因为跟安全相关的规则,处理起来手段有时可能不一样。

还有一种是人际相处的规则。

我们知道自己的朋友什么性格,说话做事不会侵犯他的底线,这就是两个人相处的边界。孩子也要学会寻找这样的人际交往边界。首先是学会尊重父母。因为只有跟最亲密的父母建立了这种边界,孩子才会懂得跟其他人建立边界。

曾经有个孩子,每当孩子有需要,妈妈都会马上放下手头的事回应孩子,孩子很大了也是如此。因为妈妈觉得自己的事情不重要,随时可以重新开始。孩子在社交上的障碍是不能根据别人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行为,于是也交不到朋友。后来在我们的建议下,家里跟他建立边界,孩子才慢慢懂得尊重其他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什么是我能接受的,什么是我接受不了的。父母的这个底线,孩子要知道。孩子也有自己的底线。父母和孩子之间互相尊重彼此边界。

这个边界,是你和孩子自己共同寻找到的。接下来,孩子也会磨合跟其他人的边界。

这跟成人间的交往一样吧。


内容来源自晓音

    共 条信息
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