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回龙观社区网 > 观网亲子 > 亲子教育 > 正文

认识儿童敏感期

2015-07-08 10:26:45发布人:观网亲子我要评论[0]

蒙特梭利把儿童的各种敏感期观察得非常透彻,并运用在教育上,达到非常优良的效果,因此要认识蒙特梭利的哲学,一定要来看看到底蒙特梭利所谓的敏感期是什么?我们先从敏感期这个名词的起源谈起。

  “敏感期”一词,由荷兰生物学家佛里(Hugo de Vries)首度提出。他观察到有一种蝴蝶把卵下在树皮或树枝上,之后孵出来的毛毛虫即具有一种对光的敏感性,使这些毛毛虫能朝有光的方向移动,爬到树枝的最顶端,吃树梢长出来的嫩芽。这是因为刚出生的毛毛虫消化系统还很脆弱,有了对光的敏感性,帮助牠们找到嫩叶,得以饱餐一顿。但这种敏感性,只持续一段短暂的时间,随着毛毛虫渐渐粗壮长大,对光的敏感性就消失了。牠们可以享受成叶,自由地在树之深处游走。这种现象对牠们也是一种保护,因为有层层枝叶覆盖,较不易被牠们的天敌发现,此时若仍具有对光的敏感性,对牠们而言反而危险。

  所以我们在此界定“敏感期”的定义为:生物体成长的时候,所拥有的一种特别感觉力,这种感觉力是短暂的倾向,一旦取得想要的特质,这种特殊的感觉力就会消失。

  蒙特梭利依据佛里的研究,看到大自然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神秘的创造,由此衍生到人类身上,发现了儿童特别的敏感期,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些什么:(请注意,这里的年龄是参考值,因孩子的个别差异,会有不同的发展。)

1岁对小东西的敏感

  孩子在1岁前后,会在地上到处爬或游走,此时对地上小小的东西非常着迷,常会捡起来把玩或放进嘴里。这种敏感性帮助孩子探索环境,对其所生存的世界更加了解,以便尽早融入社会。所以若有值此敏感期的幼儿,为了能有更安全的环境供他自由探索,最好能每天拖地板,并注意居家的安全措施。

1岁对走路的敏感

  1岁多刚会走路的幼儿,很喜欢到处走动、爬楼梯,熟练之后甚至喜欢拿重物或背着重物走,因为他们喜欢训练自己运用肌肉保持平衡的能力。我的婆婆虽然没有听过蒙特梭利的哲学理念,但她很细心,曾经观察到孩子的二个敏感现象,她说:“刚会走路的孩子很爱走;刚会讲话的孩子很爱讲。”可见这样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现,只是蒙特梭利把它们整理出来,因而有如此大的贡献。曾有朋友说他们在两岁前都把孩子抱着,不让他走,理由是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总是跌跌撞撞,容易受伤,两岁后再让他走,就不会受伤了。您想这样对吗?非也!因孩子并非多长一岁就自然走得稳,而是需经过不断的练习和修正,多走路锻炼,肌肉的协调运用熟练之后,才会走得稳。假如真的2岁以后才让他走路,他反而会因动作不协调而经常跌倒,因为他在需要练习时,错失了机会。

  我认识一位在台湾出生的孩子,五岁时随母亲搬到美国,当时他曾要求要住一间有楼梯的房子。我们大人听了觉得很惊讶,后来才知道他小时候没爬够楼梯,爸妈怕他爬楼梯容易跌倒受伤,都坚持带他坐电梯,所以孩子觉得没爬够,还想去美国多爬一爬楼梯。从这里可以发现,孩子有大自然所给予的功课,成人的角色应是为他们预备合适的环境,并帮助他发展,好完成此功课。

1-3岁对秩序的敏感

  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东西放在他熟悉的地方,做事有一定的顺序,出去玩要走一定的路线,洗澡有一定的顺序,甚至餐桌的座位也要固定…,因为他正在建立对周遭环境的秩序。所以如果你们家中有二、三岁的幼儿,跟他们玩捉迷藏一定会发现,他们喜欢躲在同一个地方,同时也会希望你同样躲在那里;假如你换个地方躲,他们在原来的地方找不到你就会很失望,以为你不跟他们玩了。这时期的孩子,他们的快乐来自“东西都在原来的地方”,他们的秩序感由此而建立。至于四、五岁的孩子就没有这种现象了,玩捉迷藏也会躲在不同的地方了。

  记得我的儿子两岁时,有一次晚餐时间,他乱发脾气,不肯吃饭,我觉得很纳闷,平时儿子是很爱吃饭的孩子,怎么今天不一样呢?只见他讲话讲不清楚,手上还拿着一根汤匙给我看,我赫然发现我拿错了汤匙,这不是他平常用的小汤匙,他就因此不肯吃饭。还好,那时我已经学过蒙特梭利的理念,知道孩子有秩序敏感期,喜欢用原来的东西,我就稍微麻烦一下,走两步路帮他换回原来的汤匙,结果他立刻开始吃饭,而且吃得很开心,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假如此时我拿出妈妈的权威,命令他:“你就是给我吃!”那接下来就有的磨了。

  替蒙特梭利写传记的史坦丁先生曾比喻说,孩子在秩序敏感期,就好像一位测量员被派往非洲一个新兴国家绘制地图,他花了数周甚至数月,绘出山脉、河流、道路的位置,假若有一天他一早醒来,发现山脉移位,河流改道,道路都不一样了,一定会顿失所据而惊惶失措。孩子也是一样,须对周围环境有定位,所以我们要事先好好设计,让东西都有固定位置,像衣服、鞋子、教具等都有固定放置的地方,亦可教他帮忙把东西归位。若必须有变动的,如搬家或请客,就要事先告知,让他先做好心理准备,与他商量因应之道。

0-6岁对语言的敏感(发展期1岁半-3岁)

  此时孩子的听觉非常敏锐,可以分辨出声音细微的差异及发声的不同,所以学习语言又快又好,特别是母语。例如孩子在学会说「妈妈」之前,你自己要先说好几百遍给他听,他听多了就会了。这时孩子若有机会接触各国语言,听各国民谣的录音带,将来就比较容易讲出正确的发音和声调。

  举例来说,我在美国的幼稚园实习时,他们很高兴有中国老师来,特别请我教小朋友讲中文。我设计了一些语文教具,又带领孩子们唱中国童谣,发现小朋友学得又快又好,我们唱童谣“呱呱呱呱呱呱呱,游来游去真快乐,就是母鸭带小鸭。”小朋友带动唱,玩得很高兴,在场唯一有问题的是两位老师,她们无法跟上孩子们的学习进度,直唱到第二十多遍,她们才终于跟上了,可是发音、腔调还是怪怪的。两位老师中,一位学得比较快的老师说,她在八岁前和祖父母同住,所以学会讲德语,之后和祖父母分开了,就把德语忘光光。只是这种儿时的训练,帮助她学外国语,比一般只会讲一种语言的美国人好多了。所以我们可以让孩子多听不同的外国语,像美国Wee Sing系列录音带,有一卷“We Sing Around the World”,里面有各国童谣,孩子多听多接触,对他们唇齿的构音发展更好,将来的外国语发音会更标准。

  另外,有一个较悲哀的例子:两百多年前,在法国的丛林发现一个野男孩,十几岁前都生活在丛林里。教育界花了非常多的心思教他,最后仍无法教会他讲话。我们在后面的课程中,会专门讲到这个孩子的状况。在现实的世界中,不可能拿孩子来做实验,看看孩子错过语言敏感期会怎么样?我们只能就一些不幸的个案来研究。重要的是语言敏感期要好好把握,恐怕一错过就很难补救了。

2岁半-6岁对感官学习的敏感

  感官是指我们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口、皮肤、手等,它们能接受各样的刺激而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等。孩子值此敏感期,有非常优秀的感官去吸收环境的讯息,此时若能把感官学习能力建立好,就不至于“视若无睹”、“听而不闻”。比方说,多听好的音乐,将来就能欣赏音乐的美,不会五音不全;多接触色彩,就能培养对颜色的敏感度,能分辨配色(如搭配衣服)的好坏及些微的色差。

  我们所有的学习都是透过感官而来,因此若感官得到良好的启发,就是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地基。在训练孩子的感官时,我们也很容易早期发现孩子的视觉或听觉异常,以便早期治疗。

  史坦丁先生曾说,他有一位医师朋友,靠着嗅觉,一进病房就可诊断出疾病,因为这位医师说:“许多疾病都有一种特殊的异味。”我们不知道孩子以后的职业如何,但帮助孩子打好基础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2岁半起对社交生活的敏感

  有些孩子从2岁半,有些孩子从3岁起开始注意到其他孩子,想要跟别的孩子有互动,想要一起玩,或想去别人家,这就是社交敏感期。对有些个性较内向的孩子,趁此时让他习惯社交的环境是很重要的。例如我家的儿子是属于内向的孩子,我常想办法邀请客人来家里(如小组聚会)、带他去拜访邻居、亲友,再加上礼拜天上主日学,圣诞节、复活节或生日在家中举办特殊的聚会活动等,刻意为他安排机会,让他经常处于这样的环境,久了他会知道如何去适应及作恰当的应对。如果他不愿意与人接触或打招呼,我都会再给他一次机会。有些孩子从开始接触到愿意参与的时间拖得很长,也要耐心地等待他开花结果。

  对于个性较活泼外向的孩子,此时更有社交生活的需要。我们在女儿四岁时,由美国搬回台湾,刚开始实行在家教育,半年后,发现女儿一直有种焦虑感,后来女儿自己说:“我好想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好想和他们一起玩!”于是我花了很多时间,为她找到一所满意的蒙特梭利幼稚园,送她去上学,才第一天从学校回来时,她的焦虑感就不见了。

2岁半-6岁对学习良好行为的敏感

  此时期的孩子有种要把事情做好的本能,只要有正确的指导方法,慢慢示范给他看,他可以做到很精确,很仔细。像如何拿剪刀、良好的餐桌礼仪、如何轻声开关门、倒水没声音、缝、剪、贴、切、揉、捏、挤压…等等各式各样的生活技能,都应在这个时期仔细教导他。通常我们给孩子适度的挑战,他就愈愿意表现。蒙特梭利曾说过,任何一个能掌握大场面的能手,也无法像孩子一般精确。

3岁半-4岁半对写字的敏感

  这里所说的并非拿笔写字,而是孩子对已认识的字形,会用身边的东西像石头、树枝、沙子等表达或画出来,但他对字形较有兴趣,字的本身对他尚无意义。我的女儿四岁时,有一次外出吃饭,我忙于跟同桌的客人聊天,没想到一回头却看到她把牙签倒了一桌,我忍耐没责骂她,先看看她在做什么?原来她很用心地在排英文字母。后来我告诉她这样不行,这不是家里的牙签,若一定要用,那拿两根就好。结果她试了一下,说两根牙签排不出“A”来,我把牙签都折一半,变成四段给她,她就开开心心地继续工作去了。

4岁半-5岁半对阅读的敏感

  此时孩子对字义产生兴趣,常常问这是什么字?想要认字。有些已经懂得注音符号的小朋友,甚至就开始读故事书了。所以蒙特梭利设计出很多教具,如神秘字条、指令卡、活动式字母等等,帮助孩子拼音、读字。我们在语文课程中会再详细介绍。

7-9岁对文法的敏感

  孩子会阅读后,对文字的排列组合有一段敏感期。例如有一次吃面时,热热的蒸气冒上来,把我的眼镜薰得白雾一片,我告诉7岁的儿子:“好多烟喔!”结果儿子就兴致勃勃地说:“好多烟,烟好多,多烟好…”开始排列组合起来。蒙特梭利配合这个时期的孩子,设计了很多文法游戏,介绍名词、形容词、动词、句子的逻辑…等,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文法。

结 语

  介绍完儿童时期的敏感期,我们就要来看,如果错过敏感期会怎么样?我们可以比喻说,就像是错过了往目的地最后一班公车,要是赶不上,公车开走了,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又如老祖母织毛线袜,因视力不佳,常会漏一、两针,最后袜子织成了,虽然外观没什么影响,但可能结构就不太坚韧。这就像我们长大了,外表是大人,但仍有些缺陷。例如:动作笨拙、优柔寡断、不善交际、无法欣赏音乐、没有色感、五音不全、对艺术无知、碰到数学就头大、依赖他人…等,这都是少掉那几针的后遗症。

  我的父母亲没有学过蒙特梭利,也没听过什么敏感期,因此我难免会漏了几针。今天我们了解造物主在孩子身上美妙的计划,就要尽量善用他们的敏感期,趁着潮水一波接一波,我们要顺势而上,掌握契机,帮助孩子完成生命的计划。

  接下来是有关敏感期的一些提醒:

  1.敏感期是会过去的。当孩子的敏感期已过,你就别再停留其中。例如秩序的敏感期,当他已不再那么坚持周遭环境的秩序时,你就可以有些弹性和变化,不必再坚持原样,一成不变。

  2.是否在秩序敏感期就什么都不要改变了?也不是。例如我的女儿四岁前,曾经搬过四次家。从台湾到美国,再从美国回台湾,不管搬去哪里,她都带着心爱的小枕头,坐飞机、住旅馆、搬去新家等等,小枕头带给她安全感,让她在变化的世界中掌握一个不变的东西。所以只要给孩子的爱和安全感足够,是可以在弹性和变化中发展。若家里需要更动家具,最好让孩子亲自参与,让他亲眼看到桌椅的移动,知道变化的来源,心理上才能接受。

  3.配合孩子的秩序敏感是否会太助长孩子的自我?关键在于孩子的要求是否在合理范围内。假如他坚持的是要和以前一样(例如吃饭用的汤匙,走路上学的路线等),这是合理的,那么我们配合孩子并不会造成过度膨胀的自我,孩子因此得以平静安稳的生活,与大人和平相处。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又乱发脾气,坚持要照他的意思做,那就需要管教了,这个主题我们以后会再讨论。

  4.假如错过了敏感期,孩子的可塑性很强,仍可设法再引导他,只是效果可能没那么好,但有做总比不做好。

  最后,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现在有许多新的教育方法不断推出,蒙特梭利的教学方式是否会被取代呢?我们可以这么说,因为蒙特梭利的教学理念是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性而设计出来的,不只欧洲的孩子适用,全世界的孩子也都适用。所以除非世界上没有孩子,才不需要蒙特梭利,否则这种教育方式用在孩子身上,会一直适用并有效。


    共 条信息
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