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回龙观社区网 > 观网亲子 > 亲子教育 > 正文

孩子发脾气、叛逆、说谎…等18种征状,这里有方法!

2015-03-16 14:01:09发布人:真希我要评论[0]

小编:这是一篇宝藏一样的文章,因为太全面、太专业、太实用了!简直就是儿童问题百科全书啊!此文有点长,你大可不必一次性看完,不妨当作工具书先收藏,等碰到孩子有某个现象出来时,再针对性地边看边学,相当专业、系统、实用。


  为方便观看,把这18条症状先列了个目录,大家可以针对性地寻找了。


  一、大脾气

  二、爱打人

  三、好胜心强

  四、不收拾玩具


  五、说不知轻重的“狠话”

  六、顽皮淘气

  七、执拗

  八、占有欲强


  九、说谎

  十、喜欢咬人

  十一、不守规则

  十二、喜欢重复


  十三、多动

  十四、粘人

  十五、故意惹大人生气(叛逆)

  十六、“人来疯”


  十七、胆小

  十八、不爱“打招呼”


❤ 正文 ❤


一、大脾气

典型表现:稍微不顺心就大哭大闹、大吵大叫,甚至摔东西、撒泼打滚,而且很难平息,有时候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很难劝阻。


成因:如果可以排除先天神经类型的原因,孩子的大脾气往往是伴随着自我意识发展而来的。对于那些语言能力还比较局限的孩子来说,脾气一般起因于有了需求主张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当养护者无法及时满足这种需要甚至无视这种需要时,小脾气便被引爆了;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来说,脾气则可能起因于惊恐、孤独或不被赞赏的负面情绪。


对策:1、父母首先要意识到发脾气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千万不要把孩子容易发脾气视为家庭教育的失败,而且根据美国亲子沟通专家帕蒂的提法,发脾气其实是孩子的心理康复机制之一,借助这个过程,孩子将发泄掉许多不良情绪,比如沮丧和无助感。所以不要轻易用强制的办法终止这一过程。


  2、没有无缘无故的脾气,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还应学会查找脾气背后的原因,比如,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某项需求?是否自己处理冲突的方式让孩子产生了不公平感?孩子是否遇到了什么学习障碍?如此等等,这类追问更容易帮自己对症下药,而孩子也将从父母善解人意的处理方式中学会设身处地,得到成长。


  3、学会接纳孩子的脾气固然重要,但如果还没有足够的耐心处理孩子的脾气,就不要硬撑着,可以让其他家人帮着留心脾气风暴中的孩子的安全,自己到另一个房间冷静一下,离开之前可以跟孩子解释一下,比如“妈妈感到自己的脑袋都快爆炸了,看来妈妈需要冷静一下”之类的,但千万不要说些“再哭就不喜欢你了”、“哭够了再来找我”之类的话,我们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耐性的极限,但不能否定孩子的情绪,给孩子的痛苦雪上加霜。


二、爱打人

典型表现: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动辄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甚至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上去就打人。


成因:孩子出现打人行为,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如下几种:


  (1)交往技能不发展,遇到问题时不懂得艺术地解决问题,便简单地采取了打人的策略。特别是在多次动手打人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后,就更容易认为“打人”是他左右这个世界的有力武器,自然就会频繁借助它的威力了。(2)安全感不巩固,遇到非常态的环境,就容易紧张,进而通过打人来先发制人、自我保护。(3)教养方式不当。如果养护者在教育过程经常采取暴力方式,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消极影响,一来孩子可能会习得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二来受到责打的孩子可能把不良情绪发泄在其他人身上。


对策:1、适时进行交往技能的教育,引导他通过非暴力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并及时鼓励孩子的正确行为。


  2、培养孩子的安全感,鉴于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需要专门撰文论述,不拟在这里展开。


  3、利用孩子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给他讲一些正面的故事,为他树立一个榜样原型供他模仿。同时停止打骂的教育方式,对宝宝的交往圈子最好有个控制,少让他和一些爱动手的孩子来往。


  4、对于已经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的孩子,可以诱导他说出打人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时处理,逐个“击灭”。


三、好胜心强

典型表现: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凡事都要争第一,达不到目的就灰心丧气甚至耍小性子。


成因:孩子在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会逐渐喜欢在有意无意的横向比较中确认自己的本事和价值,这就是竞争意识的来源。所以,“好胜心”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应该说是一种本能,未必具有道德层面的意义。


  当然,孩子喜欢争强好胜,还可能是因为家长不经意间给了他们这样的暗示,即孩子表现好了就高兴,表现不好了就不高兴,以成败论犒赏,久而久之,就让孩子形成了一定错觉:爸爸妈妈只喜欢强胜的我,如果输给了别人,他们就可能不喜欢我了。于是便出现了为了讨爸爸妈妈欢心而好胜的行为。


对策:1、认识到好胜行为在某个年龄阶段的合理性,在坦然接受的同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孩子的好胜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日常生活中跟孩子互动时,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反应,不要过分在意他们的输赢,否则就可能“逼”出一个好胜的孩子。


  3、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过分好胜的习惯,正确的做法并不是禁止孩子竞争,而是让孩子明白失败了并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孩子和别人玩“扳手劲”失败了,您可以这样安慰他,“虽然你的手劲不如XX大,但跳的比他高啊!”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不可能事事都比别人做得好,只要自己努力了,不论成败,自己都是父母最爱的那个小孩。


  4、日常生活中,父母还可以有意创造一些教育契机,比如,在跟孩子比赛时故意输掉,然后学着孩子的样子生气地罢工并说些“输了,不玩了,真没劲”的话,如果孩子反过来恳求继续玩,则在继续玩的时候赢她,观察她输了之后的反应,如果她输了就像平时一样不开心甚至罢工,就引导孩子反思刚才自己输了罢工时她作为赢家的所思所想,并借机给她讲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如果孩子输了能够做到继续努力,就借机表扬她“输得气”的勇气,然后,家长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故意让她赢,进一步引导她体验“输了并不可怕,只要不放弃努力,就可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同伴交往或阅读绘本、观看碟片的过程中也可以随机渗入相应的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渐渐明白了最重要的游戏或交往本身的快乐,而非谁强谁弱这个结果。


  5、必要时,家长甚至可以淡化对孩子成功成绩的反应,强化对其“输得起”之行为的肯定,当然,这要把握一个度,不要矫枉过正,否则,孩子果真一点竞争意识都没有了,也未必是件好事。

四、不收拾玩具(归位意识较差)

典型表现:玩具玩完后满地狼藉也不管,或者就地一扔就干别的事情去了。


成因:孩子不爱收拾玩具与归位意识发展不力有关,再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秩序感。


对策:归位习惯的背后是良好的秩序感,但对于3岁之前的孩子来说,秩序感的发展还不会很充分,所以家有这个年龄宝宝的家长不要期望值过高,3岁之后的孩子,随着秩序敏感的加强,就有可能以归位为乐了。但孩子不会天然发展出归位意识,需要父母做如下方面的引导:


  1、注意言传身教,养成用过的东西及时归位的习惯,并及时通过语言强化这样做的道理,一来这样可以唤起孩子的秩序感,二来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示范,因为孩子是“偷学大师”。


  2、多给孩子看一些带相关情节的绘本或碟片,引导孩子向故事里的小主人公学习。


  3、如果不管大人想什么办法孩子都不配合归位,则可以引入强制措施,比如孩子玩喜欢的玩具的时候,不及时归位就把这个玩具“没收”,让他们体验不及时归位带来的负面结果,而且,给孩子制定的归位规则就要执行到底,一旦破坏就果断地给孩子“惩罚”,不破例,不让孩子心存侥幸。另外,家里玩具太多有时候也会让孩子随便乱扔,可以把孩子不大用的玩具收起来,就留几个常用的在外面,这样孩子就知道珍惜了。


五、说不知轻重的“狠话”

典型表现:喜欢说一些很厉害、很难听的话,比如,“我要把你从楼上踢下去”、“你真是个大笨蛋”、“我要掐死你”之类的。


成因:套用敏感期的理论,这种“狠话”就是孙瑞雪老师所谓的“诅咒式语言”,一般发生在语言敏感期的某个阶段,而且,由于孩子说这类话的初衷时体验语言的力量,大人越是重视她这种表达,反应越剧烈,她用的越来劲。


  当然,狠话也可能是模仿来的。如果孩子的成长环境中经常出现这类语言,则善于模仿的孩子便可能“偷学”过来。


对策建议:1、孩子说狠话时,家长不妨以冷处理为主,当做没听见,当他们发现这种语言其实没有产生什么力量时,就没有继续的动力了。


  2、为孩子提供健康的语言环境,让孩子无从模仿。


六、顽皮淘气

典型表现:喜欢捣鬼搞怪,且以成功引起他人注意为乐。


成因:孩子喜欢调皮捣蛋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1)体验自己的力量。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渐渐意识到自己和别人是有关系的,自己的言行可能会引起别人不同的情绪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她体验到自己的力量,进而喜欢上通过捣鬼左右别人的情绪。


  (2)自我发泄。孩子的大动作技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喜欢到处探索,交往意识也日渐加强,但由于活动和交往空间的限制,这些意愿通常难以得到满足,在旺盛的精力还没有更理性的宣泄渠道之前,捣乱、搞鬼当然成为一种选择。


  (3)引起大人注意。有时候孩子淘气则是因为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想借此引起大人注意,进而获得关爱。


对策建议:1、认识到淘气是这个年龄段正常的行为表现,不给孩子乱贴“多动症”、“皮的要死”之类的标签,以免让孩子受到负面的心理暗示。


  2、耐心分析孩子淘气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比如,如果是因为情感需求的缺失,就给予更多的关爱,如果是因为旺盛精力无处发泄,就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给孩子找个玩伴,让孩子更妥当地释放自己的能量。


  3、当孩子通过淘气来试探我们的行为反应的时候,我们也要及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借机帮他们调整行为底线。比如,当孩子拿着插头玩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妥善制止,平静地把孩子抱开,告诉他们插头是用来通电的,不是用来玩的,并进行更安全的防护。


  4、淘气有时候也为密切亲子关系提供契机,所以有时候我们也不妨放下大人的架势,同正在淘气的孩子闹作一团,则亲子之爱很可能在这种没有“年龄界限”的打闹中得到提升。


  5、当孩子在淘气中表现出一定的创意时,我们还可以因势利导,将孩子淘气的能量导向更理性的轨道,比如,当孩子把布娃娃扔的到处都是时,我们不妨蹲下来抱起布娃娃,温柔地哄她睡觉,或许,受到感染的孩子也会因此跑过来,跟我们玩起“过家家”的游戏呢。



七、执拗

典型表现:喜欢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尽管有时候这种意愿看起来是“不可理喻”的胡闹,但一旦被拒绝,就会烦躁不安,奋力反抗,大哭大闹,难以平息。一般来说,孩子的执拗敏感最容易出现在3-4岁。


成因:1、秩序感作怪。孩子喜欢尊重既定的习惯或程序做事,并期待世界按照这种秩序感运行,一旦秩序遭到挑战,他就会为了维护这种秩序而抗争。比如,《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中有一个案例,一个小男孩喜欢穿着外套睡觉,即使阿姨需要给他换内衣的时候,他也认为不能把他的外套脱下来,但是还内衣必须把外套脱下来,结果他就大哭大闹不已…….


  2、两岁以后的孩子,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和探索能力的提高,他们发现自己可以控制越来越多的东西,由此也变得喜欢挑战大人,并从中体会自己的力量。所以我们常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进入了“第一个心理反抗期”。


 对策建议:1、认识到执拗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难以逾越甚至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阶段,做好耐心陪孩子渡过这段时期的思想准备,不过多限制他们的淘气行为,因为我们缺乏耐心的简单处理,可能不利于孩子顺利走出这个敏感期,从儿对他们今后的心理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在这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夫妻双方在孩子最好统一认识,否则,就会出现孩子闹起来时两个人反差较大的处理方式,这样很容易让孩子“钻空子”。


  2、尽量满足那些合理的或者是非原则性的需求。对于那些原则性的要求,如果我们不能满足,也要理解孩子,做好慰抚工作,通过拥抱、讲道理、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等平息孩子的痛苦。


  3、多体察孩子的秩序要求,尽量顺从他们这种要求,在吃不准的情况下,还可以多征求他们的意见,以免不小心惹火了小家伙。


八、占有欲强

典型表现:自己的东西不让别人动,别人一动就大吵大叫地嚷着“这是我的!”、“不让弟弟坐我的小凳子”之类的,看到别人的好东西则想占为己有。


成因:一般来说,这种行为是孩子两岁左右之后才出现的,因为这个时候,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渐渐出现了对自身所有权的主张,并尝试着努力维护这种所有权,而且,有时候这种所有权意识来还来的相当广泛,即使那些原本不属于他的,但看起来很好或者只是他先发现的好东西,也会去主张自己的所有权,于是就发生了这样那样在成人看起来有点“自私”、“霸道”的独占行为。但这种行为只是是阶段性的,随着孩子分享意识的发展,这种独占现象将有所减缓。


对策:1、认识到这种行为只是阶段性的,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进程中的正常表现,没有道德意义上的动机,理解和包容他们的行为,不给乱给他们带“自私”、“小气鬼”之类的帽子。


  2、尊重孩子的所有权意识,可以给孩子讲分享的道理,但不强迫孩子分享,否则孩子在刚刚学会主张自己权益的时候就习惯被剥夺,成人后容易养成依附人格。

九、说谎

典型表现:喜欢说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话,有时候还一脸的无辜。


成因:说谎是幼儿期常见的行为,主要成因如下:


  1、孩子想像力有了一定发展之后,有时会出现难以分清想像与现实的情况,所以很容易把想像出来的东西当成现实来表述,产生说谎行为。


  2、如果父母处处以“好孩子”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在这种压力之下,就可能会认为:只有我做个好孩子,爸爸妈妈才会喜欢我,如果我承认了某件“不乖”的事情,比如弄脏地板,他们就不会喜欢我了。同样,她还会认为,如果我说明已经做过某项“好事”,比如分享。爸爸妈妈就会更高兴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也很容易出现说谎行为。


  3、有时候说谎还是孩子逃避某项“苦差事”的借口,比如,当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的时候,就可能声称自己还有别的事做,试图“逃过一劫”。


对策建议:根据孩子谎言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

  1、如果孩子因为想像和现实混淆而说谎,我们就不妨多琢磨一层,看看孩子背后的真正需要或担忧是什么,然后在找到这个根源的基础上,跟孩子共情,引导孩子说出谎言背后的真实意图,并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或排解他们的担忧。


  2、如果孩子迫于“乖宝宝”的压力而说谎,我们就要检查一下是否自己的期望值太高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重新设定自己的期望标准,让孩子有机会按照正常的心理发育节奏展示自己。


  3、如果孩子实在想逃避一件不想做的事情而说谎,我们就不妨看看是否孩子必须做这件事,如果可作可不做不妨放孩子一马,如果必须要做,则要给孩子讲情道理,支持孩子面对属于自己的责任或义务……


来源自网络,还请参考!

    共 条信息
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