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回龙观社区网 > 观网亲子 > 亲子教育 > 正文

你的孩子也羞于打招呼吗

2014-11-11 23:56:18发布人:丹阳1009我要评论[0]

孩子非常怕跟人打招呼,每次要ta跟人打招呼,就抿着嘴、一边往后缩,一边钩着眼睛看爸爸妈妈,不说就是不说。你站在一旁,害怕得罪了对方,觉得尴尬极了,觉得自己没把孩子教好,你忍不住开始责备ta:“小孩子不可以这么没有礼貌……”

你觉得郁闷极了:“真是不公平,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活泼,自来熟,讨人喜欢,自己家的孩子就这么不开窍呢?”


爱不爱打招呼,是天生的,也是父母后天影响的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性格既有先天遗传,也有后天的环境作用,两者难说孰轻孰重但笔者认为,对于幼小的孩子,也许先天的成分更多一些,因为比起成年人,他们的性格受后天影响的时间并不多。

天生较不怕生的孩子,通常能顺着大人的要求,腼腆地轻声说“阿姨好”,但天生个性较为内向、敏感的,对陌生人心生戒备,要ta对一个见都没见过的陌生人表示友好和开放,往往内心要经历一番痛苦的挣扎。

孩子不爱打招呼,也许你该反思一下,是不是遗传你们夫妻俩的?你们任何一个人小时候,是不是也很害怕和陌生人打招呼?也许孩子不爱打招呼,真不能全赖孩子。

怕生,是进化所得的“安检”机制


其实,小小孩对陌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你一定记得,你的婴儿在五个月大前,任谁抱都可以。但在六个月大前后,突然间,除了妈妈(主要照顾者)外,好像看谁都不顺眼,谁抱他,他就扭头大哭。我们通常都以“陌生人焦虑”,来形容这个现象。

虽然这个焦虑,会在一岁半后,逐渐淡化,但随着年纪渐长,在面对陌生人的那一剎那,他们会有一些直觉的警觉。他们会静静的看着陌生人,好像是在以自己的感觉,去感受、去观察“这个人安不安全?”、“他对我好不好?”。

“陌生人焦虑”让孩子只接近对他成长有利的人,让自己与那个人产生情感上的连结和依附,并从那个依附里发展安全感。而在幼儿阶段养成的警戒,又何尝不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透过那样的能力,逐渐学会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只是很遗憾的,许多成人在引领幼儿接触他第一次遇见的人时,会忽略掉幼儿的这个观察,这道“安检”过程。更让孩子担心的是,他还来不及反应,这个陌生人,就会靠他很近,摸他的头、拍他的脸。

假如你是孩子,你会是什么心情?


不打招呼就责怪孩子,你想过孩子的感受吗?


“每一回听见大人这样说孩子,我总觉得好不忍心。曾经是小孩,现在又和幼儿打交道,深深了解被大人说“没礼貌”的感觉,是一种羞愧,也是一种挫败。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败的是自己做不好,让成人失望。而这种种的感觉,都得同时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被揪出来。”一位台湾的教育博士如是说。

将心比心,作为大人,在大庭广众下被羞辱,也觉得不好受,那么,同样的痛苦,为什么身为父母,却硬要强加于自己的孩子身上?孩子还这么小,真的忍心么?

身为父母,其实哪里忍心怪罪孩子?但是,“孩子是要教的,教不好是父母的责任”,父母们就在“为人父母的责任”中勉强让自己的心硬了起来,虽然坚硬的心能够帮助父母克服内心的软弱,可是却也因此,难以体会孩子的感受。

我们甚至不觉得孩子有自尊心,我们觉得他们那矮矮的身驱里,没有太多感觉,没有太多自尊。所以,我们的话不会让孩子受伤,就算受伤,也是一点点。

或许,在我们小时候,我们的自尊心也被默视了,所以现在长大了的我们,也看不见幼儿的自尊心?我们看不见那站在巨人丛里的小小孩,对陌生人的畏怯。我们看不见小小孩的罪恶感,因为连他心爱的爸妈(甚至爷爷奶奶)也觉得他不够好,在所有大人的注视下数落他。

是的,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教孩子”的责任是尽到了,绝对不会落人口舌。在所有的“目光”下直贴孩子标签(没礼貌、太吵、不听话……),“警惕孩子”的目地达成了,好像离“好孩子”的目标也愈来愈近。

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当众羞辱孩子,会让孩子产生罪恶感


在幼儿的成长旅程里,他们会碰到一个成长上的难题:罪恶感。它与幼儿“好奇、主动探索”的热情,紧密相连。

当自己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究这锅里有什么?去试探我这样做,他是不是就会这样反应?这种种试探的结果,却也可能打破某样东西,或惹毛了哪个人,与成人的意愿和秩序相左。于是孩子会愧疚自己让大人生气,把“自己不好”这样的罪恶感加诸在自己身上。

“不打招呼,嘴巴不甜,那么就没有礼貌,不尊重别人,让父母丢脸,这样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难道不是吗?”

幼儿需要时间去观察陌生人,却得不到认可,又听见成人一再说自己无礼时,他就会产生罪恶感,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够好。反抗不依,那就是自己不好;依样顺从,也因为自己的感觉有错,还是不好。

当众羞辱孩子,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似乎父母亲戚们都急于把一个才到成人大腿高的孩子教成一个完整的人。假如我们的社会体系认为让一个人羞愧,会很快的收到教养功效,那直接面对面的运用“没有礼貌、你将来完蛋了、你这样没人会喜欢你、你真麻烦、真倒霉生到你……”等的语言,也就理所当然!

但是这类的语言,因为是直接攻击个人的自尊,所以会让人觉得渺小、一无是处,所达成的效果就是羞愧。

假如孩子从小生活在这样的语言下,从小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长大了又会如何?

心理学家认为,自尊心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肯定,当一个人有足够的自尊心时,就会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觉得自己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当一个人的自尊心过强,就会变得虚荣,自尊心过弱,就会自卑。

一个从小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孩子,长大后,也许难以相信别人是喜欢ta的,也许会因此害怕交际,更加畏畏缩缩。不仅如此,自尊心弱也跟缺乏自信有一定关系,假如孩子一直被父母当众羞辱,也许长大后会害怕接受生活的挑战。


被当众羞辱的孩子,长大后恐难正视自己的感情


孩子们被自己心爱的爸妈(主要照顾者)责备“小孩子不能没礼貌、害什么羞嘛、不听话、让大人丢脸……”。父母心急如焚,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期望行事,其实是父母渴望得到孩子的理解,希望自己怎么想,孩子也得怎么想,孩子这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就该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也许,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父母终于让孩子满足了自己,牺牲的却是孩子的自尊心。另外,谁是父母,谁是孩子,为何反倒要求孩子来迁就父母呢?难道孩子不是最该被照顾的吗?

孩子迁就了父母,可是心里的想法却没有被听到。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感觉和想法重要吗?是不是爸妈的想法更重要呢?

伤害孩子的尊严,最大的影响就是孩子觉得不应该正视自己的想法、情绪和感觉。伤害孩子的尊严,所带来的长远影响是,他们日后也不会正视他人的想法、情绪和感觉。这样的轮回,所带来的漠视情绪,甚至情绪伤害,永无止境。


如何教会孩子和别人打招呼?


让幼儿学会和人打招呼,最重要的关键,是尊重,最有效的办法是示范和引导。

孩子怕生,内心挣扎是很正常的。要想帮ta度过这一关,父母不要指责,要有耐心,要帮孩子。

◎ 教育学博士李坤珊曾经在书店看到这样的场景,觉得可以分享给大家当参考:

有个妈妈手里牵着四岁大的孩子,在书店里遇到好友。两个大人几句寒暄后:

妈妈对着孩子说:“小涵,这是王阿姨,她是妈妈的好朋友。”

王阿姨在离孩子有一点点距离的地方,蹲下来,对小涵笑一笑说:“你好,小涵,我是王阿姨。”

王阿姨等了一下下,接着说:“你的娃娃好可爱。”

王阿姨又断断续续的与妈妈和小涵对话,然后在她离开前,她说:“小涵好可爱,小涵再见。”

妈妈说:“跟王阿姨说再见。要不要抱王阿姨一下?”

小涵有点害羞的说再见,然后走到王阿姨跟前,抱了她一下。

在这个例子里,我看到了王阿姨的尊重:她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观察她;她先善意的打招呼,主动关心孩子喜欢的东西;不强迫孩子马上回应,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

同样的,我也看到了妈妈的尊重:她不强迫孩子要马上打招呼;她先介绍大人给孩子认识,亲身示范如何与人问候;她等到孩子安心后,再引导她如何做;并询问孩子的意愿。

 

    共 条信息
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