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回龙观社区网 > 观网亲子 > 亲子日记 > 正文

我真的不在意孩子的“输赢”吗?

2015-11-16 16:45:34发布人:亲子小编我要评论[0]

有时候赢比输,更能真实反应我们对输赢的态度。

女儿四岁半开始,常常自己套上轮滑鞋,在沙发、茶几、电视柜周围试着一点点练起轮滑来。让我吃惊的是,没过多久已经看见她踩着轮滑鞋,熟练穿梭于各个屋子之间。

作为一个从小体育成绩全班垫底的妈妈,看到这样一幕,激动全部写在脸上:

“天哪!你也太棒了吧?没人帮忙,你全靠自己学会耶!”,以及:“老公,快来看闺女滑得多好!你肯定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对于诸如此类、我夸奖女儿的夸张表现,老公大部分时候都会配合,但次数多了他也忍不住提醒我:“有时候你夸闺女太过头了,不一定对她好。”

虽然每一次他提醒的当下,我不一定会虚心领教,但我明白他的意思,也会默默有些思考。

他的提醒能在我心里发酵的重要原因,是我自己的童年经历。

从小,在各种大大小小、有形无形的比赛中输掉后得到了什么待遇,我已记不清了,但在我们那代人最重要的比赛——考试中,因为我考第一,爸爸那张英俊的脸上绽放的笑容,至今仍可以随时浮现在我眼前。

按说,这应该是会勾起幸福感受的回忆,但多年来我每次想起它,心里只有痛。

因为对我来说,这个笑容意味着:当我赢得比赛或表现出众时,我就是天堂里的公主,否则我将面对的,多半是被忽略或被批评否定。

简单说,这样的亲子互动方式,长久下来让我养成一个习惯:对“第一”或“赢”有着恐慌性的执着,或者它还有另一个说法,叫做“输不起”。

我很担心会在女儿身上复制这种可怕的感受和经历。“只能赢”、“输不起”不仅意味着身心疲惫,而且对赢的过分渴望和对输的过度恐惧,会阻拦我们尝试很多必要的探索和努力。

看上去,当女儿在比赛中输掉或表现不如别人好时,我都能给予恰当应对和安慰:

“宝贝,没关系,你努力过就行了”,或者:“她擅长羽毛球,你擅长轮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项,你不用样样都好的!”

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一点不在乎她输?女儿是否会从她赢时、我亢奋的态度里,捕捉到一些更加真实的信息——

“妈妈是在意输赢、在意我表现好不好的!”就像当年我对爸爸的观察一样。

也许,因为个人经历的关系,我对这个问题略微敏感了。赢,高兴;输,失落,这难道不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吗?

但我还是宁愿冒着过度敏感的风险,追问自己几个问题:

● 孩子输时,我大度安慰,这表示我真的不介意输或赢的结果吗?

● 从孩子表现好或赢时我的态度来看,我对输赢、好坏的在意,是否超出了自己的预期?

● 我的童年经历和成年反思,可以为女儿的成长提供怎样的借鉴?以免她重复我在“输赢”问题上的辛苦态度。

有时候赢比输,更能真实反应我们对输赢的态度。

觉察,是最温和的干预

输了,我们习惯性隐藏内心的失落和挫败,赢了,则毫无顾忌地表达由衷的开心。输和赢就像一枚钱币的两面,但无论从哪一面,我们都可以看到钱币。

就像我,一直以为不管孩子表现好或不好,我对她的态度都没有分别,直到老公的提醒,才让我看到自己的在意。

听到过一句话:觉察,是最温和的干预。深以为然。

我理解,所谓最温和的干预,是在对“问题的根源”和“过去的做法”有一个更明确清晰的意识后,即便你不勉强自己立刻在行动上有所改变,改变也一定会发生。

这种改变,更多的不是你对自己的强行要求,而是自然生长的结果。

曾经也想过,要不要试试在孩子表现出色时,我压着点自己的兴奋反应?可孩子天生敏锐,我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在孩子面前,把对输赢的态度完全隐藏起来。

教导孩子,如“没关系,你尽力了就行”或者“你赢了,是因为练习得努力”之类流于口头的话,也未必能对孩子产生多大影响。

我始终觉得,只有自己一点点、从根本上校正对孩子输赢(甚至对自己输赢)的态度,才可能养育出一个真正赢得有风度、输得有气量的孩子。

这样的改变,不是咬咬牙、下个决心就能瞬间完成的。尤其对于我这样一个常年浸泡在“竞争”、“争第一”的观念中的人来说,更需要的是,在一件件具体事情的互动中,逐渐累积成长。

比如女儿画画不如一起长大的亲密小伙伴时,我看到了自己微弱但确实存在的失落,也看到了一直以来争强好胜的性格在其中搅起的反应,可允许它们存在的同时,我也要对自己说:“放松点,这不是比赛,与输赢无关,每个孩子都会找到最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

当觉察发生,各种感受、想法都有一个更大的空间去容纳它们时,纠结于输赢所带来的骚动也会悄悄平静下来。

面对孩子赢时也一样,当我尽量撇开对赢的过分执着时,就更容易呈现一种自然地、与女儿雀跃心情呼应的开心状态。

我们可以击个掌、拥抱一下、甚至来一个互扭屁股的夸张游戏(如果平时就有“高兴了互扭屁股”的约定或习惯,会更好)。

游戏的好处在于,它既和孩子的开心状态有了准确对接,又通过游戏这个不那么严肃正经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输赢(以及输赢引发的感受)的严肃性。

除了回应,更重要在于平时的相处

除了孩子输或赢时我们的回应,更重要的功课在平时相处中。

其实,当年爸爸因为我考试成绩好而开心,本身并不是多大的问题,让它成为问题的是:我考第一时他的和颜悦色、肯定赞赏,与其它时候他对我的严厉、否定和忽视,形成太过强烈的对比。

孩子天性渴望得到爸爸妈妈的爱和关注。如果只有表现好时,才能得到正面关注,那么“只能赢、不能输”就变成唯一的选择。

相反,当亲子互动是另一种情况: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关注、需求的回应、爱的表达,没有特定条件,对孩子的喜欢随时会流露出来……

比如女儿轮滑滑得好时,我表达开心和骄傲。当她什么也没做,只是坐在小板凳上吃冰激凌时,我也凑过去亲亲她的脸蛋说:“怎么会这么可爱?!”她穿错袜子,我会举起她的脚丫,开心地问:“你怎么知道今年流行小丑袜?”

甚至当她做错事情,比如打翻牛奶时,我也用放松、不责备的语气、表情告诉她:“没关系的,我们收拾一下就行了。不过下次要小心一点哦”,或者调侃说:“这会儿要是来个小蚂蚁,那它可就走运了!”

孩子会从我们轻松、玩笑的态度中,感受到:“妈妈没有怪我,没有生我的气,只是希望我下次小心一点”。

如果我们可以没有任何特定条件、随时随地、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对孩子的喜欢,那么孩子就不会过分在意自己“是不是表现好?”“有没有赢?”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不妨问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和孩子在一起的这一天,我们给予孩子的正面关注、对他喜欢的表达,有几次?

假如有10次,而这10次当中的9次甚至10次都是因为他表现好,那么长期下来,孩子恐怕会形成错误认识(就如同当年的我一样)。

假如,这10次“喜欢你”的表达,并没有特定的规律和条件,孩子便会慢慢累积出一种感受:“无论怎样,爸爸妈妈都那么喜欢我。”而这种所谓的“无条件的爱”,正是孩子不过分在意输赢的根本原因吧。


作者丨青见

    共 条信息
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